在山东省沂南县,一片锈迹斑斑的建筑工地无声诉说着曾经的"雄心"——这里曾是当地政府重点打造的"鲁南教育新标杆"卧龙教育小镇,总投资12亿元,定位"教育+文旅+产业融合"的县级重点项目。然而,如今它却沦为烂尾工程,其从立项到崩塌的全过程,暴露出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的系统性漏洞,为政府科学决策、风险防控提供了沉重警示。
一、效率优先背后的程序失守与风险评估缺失
2020年6月,沂南县政府官网公示了占地200亩的卧龙教育小镇项目,描绘着"教育+文旅+产业融合"的美好蓝图。为加速落地,2021年5月,县行政审批服务局联合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成立"拿地即开工"推进小组,通过材料预审、并联审批等方式,将审批时间压缩40余天,创下"高效招商"案例。
但这份"效率"背后,是对法定程序的漠视与风险评估的缺位:
程序简化触碰红线: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明确的"重大公共建设项目",该项目本应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五大程序。但极速审批模式下,这些关键环节被弱化甚至跳过,科学决策的基础被架空。
展开剩余74%风险评估流于表面:2020年临沂工程咨询院出具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中,对项目核心风险——开发方山东鸿翔特色小镇运营服务有限公司的资金实力、还款能力及可行性——仅以"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一笔带过,未深入核查。决策层在信息失真下盲目背书,埋下隐患。
政府背书扭曲市场规则:当地政府将项目列为"重点招商项目"并公开宣传,其隐含的"兜底"暗示(虽未明文)诱导20余家本地建筑、建材企业垫资超亿元入场,将市场风险转嫁给地方经济实体。
二、招商监管漏洞与担保责任越界
项目烂尾后,资本迷局中的监管失察浮出水面:
外资身份核查失效:开发方山东鸿翔特色小镇运营服务有限公司的外资股东"佳贸国际"注册于香港,注册资本仅100港元。地方政府招商时未核实境外股东实际资信、资金来源及履约能力,对"假外资"架构缺乏识别机制,市场监管部门坦言"无法核查境外股东真实状况"。
政府担保违规越界:山东鸿翔特色小镇运营服务有限公司资金链高度依赖地方国企智圣融资担保公司提供的2000万元政府性担保。这一行为实质是以公共信用为资质存疑的市场主体背书,违背政府担保的审慎原则与公共财政纪律。风险爆发后,政府信用与财政资金面临直接损失。
资本异动监管滞后:2024年4月,债务危机前夕,山东鸿翔特色小镇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从1.85亿减至4000万,外资持股比例飙升至95%。这一明显的风险转移与逃废债操作,未被监管部门及时干预,事中监管形同虚设。
三、烂尾后的责任甩锅与民生保障失效
项目崩盘后,政府的应对进一步暴露决策责任机制的缺失:
前后态度割裂:面对债权人(包括被欠薪农民工)的追偿诉求,地方政府以"鸿翔公司为独立法人,政府无直接偿债责任"回应,与前期的积极招商、政策支持甚至担保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招商时热络、烂尾后甩锅"的做法严重损害公信力,引发"政企利益纠葛"质疑。
农民工权益保障缺位:农民工讨薪遭遇制度性梗阻,劳动监察部门仅出具《受理通知书》却无实质进展,重大工程农民工工资保障机制与应急方案未能运转。更有农民工因讨薪致病,民生保障网的漏洞显露无遗。
国有资产追偿无力:砖埠镇政府追讨的325万元项目配套费陷入执行难(法院裁定鸿翔公司无财产),公共资金面临无法挽回的损失,国有资产追偿机制效率低下问题凸显。
四、制度重构:筑牢重大决策"防火墙"
卧龙教育小镇的教训深刻,亟需从制度层面构建风险防控体系:
严守法定决策程序:刚性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重点落实公众参与、独立专家论证、穿透式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五大程序,效率优化不得突破程序底线。
强化招商全链条监管:建立外资穿透核查机制,明确"假外资"认定标准;完善跨境债务追偿司法协作;对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实行"省级联审",重点核查资金来源、企业实控人资信及抗风险能力。
规范政府担保行为:制定政府担保负面清单,禁止为教育、文旅等项目中商业地产开发部分担保;确需担保的,须严格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并经人大监督。
建立风险共担与应急机制:推行"项目风险保证金"制度(按投资额10%缴纳),专项用于农民工工资及紧急债务清偿;建立"重大烂尾项目债务重组绿色通道",探索引入央企/国企接盘,优先保障民生。
落实决策终身追责:将重大公共项目决策纳入领导干部追责范围,对违反程序、盲目决策、监管失职造成重大损失的,严肃追责,推动决策从"纸面合规"转向"实质负责"。
卧龙教育小镇的废墟,是一面映照决策失范的镜子。它警示地方政府:发展速度与政策亮点需以程序合规为前提,风险防控与民生保障须贯穿全程。唯有让"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成为刚性约束与责任追溯的准则,才能避免"决策之殇"重演。修复断裂的决策链条,比清理物理废墟更紧迫。
发布于:山东省